• 1
  • 2
  • 3
  • 4
当前位置:首页 > 陕西概况

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

发布时间:2015-03-26 14:27:00 点击:
  ——从长安出发走向世界的伟大道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横贯亚洲、连接欧亚大陆的著名古代陆上商业贸易通道,是中国、印度、希腊三种主要文化的交汇桥梁。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分布于今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境内。丝绸之路从中国古代长安出发,跨越陇山山脉,穿过河西走廊,通过玉门关和阳关,抵达新疆,沿绿洲和帕米尔高原通过中亚、西亚和北非,最终抵达非洲和欧洲总长达8700公里,从起点至终点直线的跨度距离近5000公里。
  
  丝绸之路中国段区位图


  丝绸之路整个走向奠定于西汉时期。汉唐两代的丝绸之路一般分为“南道”和“北道”两条路线。“南道”从长安出发,向正西,经今咸阳、兴平、扶风、岐山、凤翔,转向西北,至千阳,过陇山,此段丝路称为“陇山道”,由此入甘肃境内。“北道”的线路基本向西北,自长安经今咸阳、兴平、礼泉、乾县、彬县、长武,入甘肃境内,再经泾川、平凉到宁夏的固原。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顺利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丝绸之路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文化、贸易、宗教、技术交流的文化线路,其整体意义超过其所有组成之和,在人类文明与文化的交流史上拥有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突出地位,在近两千年的历史上为人类的共同繁荣作出了重大而杰出的贡献。
  
  丝绸之路路网作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国际文化遗产项目,包含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境内33处遗址遗迹,其中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各有8处和3处遗产点,中国段陕西、河南、甘肃、新疆四省区共22处遗产点。陕西省有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张骞墓、彬县大佛寺石窟7处遗产点。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入选的7处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从开通、发展到繁荣、鼎盛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是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和典型代表,集中体现出陕西是丝绸之路开通时期国家层面的决策地,是开通丝绸之路第一人张骞的故乡所在地,也是丝绸之路推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见证地。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是2000年前西汉帝国(公元前2世纪- 公元1世纪)的都城,位于西安市西北郊,是丝绸之路的起点。
  

  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


  
  未央宫中央官署遗址
  
  未央宫作为西汉都城最重要的宫殿,是汉帝国的权力中心,是汉长安城的核心组成部分。未央宫位于汉长安城内西南隅,宫城平面近似正方形,面积4.8平方公里,相当于7个故宫大小。宫城四面开宫门,城四隅建角楼。宫内有东西向和南北向的干道。主体宫殿建筑群前殿位于宫城中部略偏东,是建于同一台基上的一组高台建筑群。前殿以北为椒房殿、中央官署以及少府等皇室官署。宫城西南部为皇宫池苑区,有沧池等遗存。宫城西、南方为汉长安城西、南城墙,目前发现有直城门、章城门、西安门三座城门。此外还发现有城濠、城外道路等遗存。
  
  作为王朝理政之地,西汉许多重大历史决策和事件,均“决策于未央”。如“文景之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昭君和亲”、“王莽改制”。卫青、霍去病从这里出发,抗击匈奴,畅通丝路;各国使节相聚于此,领略王朝的强盛和博大。
  
  宫城北部有皇室的文化性建筑天禄阁、石渠阁等。天禄阁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图书馆。主要存放国家文史档案和重要图书典籍,司马迁参考这些图书写成《史记》。石渠阁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档案馆,汉武帝以后由单一的档案典籍收藏机构发展为兼有学术讨论性质的场所。著名的“石渠阁会议”就在此召开,“石渠阁会议”确立了皇帝的最高经学权威地位。
  
  建元三年(前138),汉武帝听说大月氏人被匈奴人袭击,被迫迁到了妫(guī)水(今阿富汗北阿姆河流域)建国定居,于是决定联合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为了作战时“知己知彼”,武帝遂在全国招募使者出使西域,张骞在未央宫的选拔中脱颖而出。
  
  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其留存至今的宏大规模、方形的宫垣、居中的主殿、大型的高台建筑及其周边各类遗址,揭示了中华统一帝国早期曾借助营建大型城市形象、彰显帝国权势的城市文化特色,展现了位于丝绸之路东端的亚洲东方文明发展水平。作为西汉帝国权力中心,汉长安城未央宫是西汉通西域的决策和指挥中心,见证了西汉帝国积极寻求对话与交流、促成了丝绸之路开辟的重要历史功绩,见证了汉长安城在丝绸之路发展历程中,兼具时间及空间上的双重起点价值。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以沿用200余年的东方大帝国权力中心之地位,揭示了“丝绸之路”这一人类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文化线路之缘起,见证了西汉帝国对丝绸之路开创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是7-10世纪唐帝国都城的宫城遗址,始建于唐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建造初衷是为给太上皇李渊居住,以尽孝道。但大明宫未建成,李渊就离开了人世,大明宫的修建遂停止。至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进行扩建,大明宫成为了大唐帝国新的政治中心。大明宫占地350公顷,是凡尔赛宫的3倍,北京故宫的4.5倍,克里姆林宫的12倍,卢浮宫的13倍,白金汉宫的15倍。共有11个城门,东、西、北三面都有夹城;南部有三道宫墙护卫,墙外的丹凤门大街宽达176米,至今仍然是世界上最宽的街道。大明宫遗址的主要遗存包括:丹凤门等宫门及其它门址,宫墙等墙体,含元殿、麟德殿、三清殿、大福殿、望仙台等建筑遗址,太液池、龙首支渠等水系、桥梁遗址,御道等道路(含廊道)遗址。



  
  大明宫丹凤门遗址保护展示厅全景


  保护展示厅内的丹凤门遗址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时的长安城,汇聚东西,可谓是整个世界的中心,大明宫则是世界中心的中心,被誉为“丝绸之路东方圣殿”。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代表性遗存,也是唐长安城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殿宇基址保存最为完好的宫殿遗址。唐长安城是一座严格遵照总体规划建造的都城,以制度精严、设计周详著称于世,其规制对邻近国家的都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唐长安城大明宫是唐王朝的政令中枢所在。据《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记载,唐王朝一系列经营西域的重大举措,如在西域广大地区设置州县、都护府、都督府、“安西四镇”等军镇、羁縻府州等军政建置,均以大明宫为决策指挥机构。麟德殿作为唐帝国宴请国外使节的重要宫殿建筑,见证了丝绸之路东端文明独有的文化吸引力,是唐王朝开放、包容的文化特征的重要标志。大明宫是是丝绸之路中的典型代表,对丝绸之路的文明发展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大雁塔位于西安市雁塔区,是7-8世纪为保存玄奘法师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而建。大雁塔作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一印度佛教的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其所在的大慈恩寺由唐代皇室敕令修建,是唐长安城内最著名、最宏丽的佛寺,由玄奘法师主持,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在佛教传播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大雁塔为寺内重要建筑,也是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唐长安城的标志性建筑。


  
  玄奘(602-664年),初唐高僧,于627-645年间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半岛取经求法,历时十八载,行程遍及五天竺。归国后带回并翻译了大量佛经,由玄奘口授、弟子辩机笔录的《大唐西域记》是玄奘亲见亲闻的旅行记录,是中国与中亚、印度交往的珍贵记录。其所存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进一步佐证了大雁塔与丝绸之路佛教传播的历史。大雁塔最初仿西域窣堵坡形制,砖面土心,不可攀登,每层皆存舍利,由玄奘法师亲自主持修建。而后经历代改建、修缮,逐渐由原西域窣堵坡形制演变成具有中原建筑特点的砖仿木结构,成为可登临的楼阁式塔,生动地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传入中国并逐渐中国化的过程。
  

  大雁塔是座斜塔,自1719年被发现有倾斜现象以来,到1996年时,向西北方向倾斜达1010.5毫米,平均每年倾斜1毫米。后经整治,倾斜状况趋于缓和和稳定,据说千年之后,可能回归原位。


  
  小雁塔位于西安市碑林区,是为保存唐代高僧义净带回的佛教经像而建,始建于707年,又称荐福寺塔。小雁塔始建于8世纪初,为唐代同类密檐砖塔保存至今最早的一例,是佛塔这一佛教建筑传入中原地区初期的珍贵例证。
  
  义净(635-713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于670-695年间自广州出海,沿海路西行至印度半岛求取佛法。归来后曾在长安荐福寺翻译佛经,并圆寂于此。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佐证了佛教在唐代长安的盛行。
  
  在大唐时期,国内学子在进士及第后,可以到大雁塔进行“雁塔题名”,寓意“跃登龙门”。在明清时期,陕西地方乡试中的武举人,效仿唐代进士大雁塔下题名的习俗,到荐福寺小雁塔下刻石留名,形成“雁塔武举题名”之风。如今,荐福寺内还保存有16通明清时期陕西武举雁塔题名碑。
  
  与大雁塔相比,小雁塔显得有些残旧,尤其是塔顶有一个豁口,没有完整的塔顶和类似大雁塔的葫芦形的塔刹。小雁塔的塔顶是在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的关中大地震中被震落的。到了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一重修塔台,一重修塔院,一重修塔基”,并没有修复塔顶。而且从历代记录和画作中看,小雁塔本身是个两端细、中间粗的纺锤形,正是清代这一次修整,在塔基下加厚了70多厘米的包砖壁,所以小雁塔成了现在的竹笋形。1963年提出整修方案时,因为尚未出土绘有塔顶原样的一块明代图碑,只能以臆想重新设计顶和刹,当时文化部的意见是“整修宜整旧如旧”,故维持原貌,小雁塔至今仍旧无顶。
  
  兴教寺塔位于西安市长安区杜曲镇兴教寺内,是佛教传播史上最著名的代表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兴教寺塔院内玄奘和弟子窥基、圆测墓塔呈“品”字形排列,其中玄奘墓塔建于669年,共五层,通高约21米。窥基墓塔建于682年,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高6.76米;圆测墓塔建于1115年,与窥基墓塔形制相同,通高7.10米。


  兴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窥基墓塔作为仅存的唐代四方楼阁式墓塔,是窣堵坡这一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随着佛教传播而东传入中原地区并中国化的典型物证。玄奘墓塔底层北壁嵌唐开成四年(839年)“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1方,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窥基墓塔中所葬的高僧窥基(632-682年),为玄奘法师嫡传弟子,精通教义,是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并为玄奘所译经文作了大量注解。据载圆测为新罗王孙,其佛教思想在朝鲜半岛影响深远,其墓塔见证了佛教沿丝绸之路传至长安后对朝鲜半岛的影响。
  
  玄奘法师以其坚韧的精神、对佛教传播的巨大贡献、和《大唐西域记》中对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珍贵记载,创立的佛教唯识宗,成为丝绸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兴教寺塔作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的墓塔,与他沿丝绸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经的这一佛教传播史和东西交通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墓塔上所嵌唐、宋碑铭,不仅证实了墓主身份与建塔年代,而且为了解三位高僧生平及当时佛教传播情况提供了珍贵资料,也佐证了玄奘师徒共同翻译阐释佛经、在东亚地区发展弘扬佛教的历史。
  
  彬县大佛寺石窟位于咸阳市彬县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凉山下,建于7—10世纪,系唐太宗李世民为纪念他指挥的邠州浅水原大战和五龙坂大战中阵亡将士而建,初名应福寺,是盛唐时期唐代都城长安及周边地区中国式石窟艺术的重要遗存。特别是其唐代大佛塑像为长安及周边地区规模最大,大佛形像以阿弥陀佛取代释迦摩尼,佛身健硕雄伟,所谓“一指之大几为腰”,寺亦因此得名。彬县大佛寺石窟体现了石刻大佛艺术自西域东传及在关中地区的流行,展示了佛教在东西向交互传播过程中的中国化的成果。



  张骞墓位于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饶家营村,是公元前2世纪汉帝国杰出的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开辟者张骞的墓葬。墓葬为斜坡墓道砖室墓,坐西向东。夯筑封土,覆斗形,平面呈长方形。该墓自汉代以来,历代文献均有著录,沿革明确。

  


  张骞墓


  张骞墓东石虎体现了汉代雕刻质朴、深沉、雄大的艺术风格
  
  张骞与丝绸之路开辟这一东西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历史事件密切关联,他首次打通丝路,其的伟大探险,给予了丝绸之路一个时间的起始点,被称为“凿空之旅”。公元前138年,本为皇帝侍从官的张骞,带着100多名随从,从长安城出发,开始了一次历时13年、行程8000多公里的外交探险。公元前126年,当浑身破衣烂衫的张骞回到长安城的时候,庞大的百人使团,只剩下孤零零的两个人。虽然战争盟友没有结成,但却凿通了西域,让大汉王朝知晓了世界之大,西方还有许多闻所未闻的国家。一向神秘的西域,也成为了地图上一处处可以确认的标记。
  
  张骞墓以具有汉代特征的封土墓葬形制、“博望造铭”封泥、石首等出土文物,与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特征相印证,是丝绸之路开通的重要见证。迟至当今社会,张骞这一伟大历史人物以其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仍受到后人的追思和纪念。
  
  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取得成功,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地位和话语权,树立世界文化遗产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陕西7处文物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彰显了陕西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极大地提升了陕西省的文物保护理念和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典型文物景区的提档升级,有利于提升遗产地城市品质和文化产业发展。
  
  “丝绸之路”以“张骞凿空西域”为标志,经过2000多年发展已从最初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演变成为一条东西方文明之间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道路。在这条文化线路上,遗留下大量属于全人类的珍贵遗产。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贸易之路、对话之路、和平之路和发展之路,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进一步增进了中国和哈、吉等中亚国家的传统友谊,成为新时期中国与中亚地区各国和平对话、共同发展的新纽带。
  
  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时这样讲道: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我的家乡中国陕西省,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顾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这一切,让我感到十分的亲切。
  
  习主席的演讲既有人类对丝绸之路最美好的记忆,同时也有最具前瞻性的谋划。他提出共同建设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让一条传统意义的欧亚廊道,成为一个以点带面,从线到片,形成区域的大合作的纽带。历史总是会给予有为者最好的不谋而合。“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都超越了空间的概念,而用一种更广阔的思路概括和展望着丝绸之路所穿起的文明和财富。
  
  长安,丝绸之路的起点,它用自己的开阔的胸怀,用繁荣的文明、以富足的生活推动着丝绸之路上的驼铃一路骄傲向西。从丝绸之路跨国申遗成功的那一刻起,一种来自丝绸之路的力量,已然唤醒了丝绸之路沿线397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22亿人口的一个共同繁荣发展的梦想。
  
  张高丽: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
  
  张高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上强调
  
  努力实现“一带一路”建设良好开局
  
  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新华社北京2015年2月1日电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会议1日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主持会议并讲话。会议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学习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的指示批示要求,安排部署2015年及今后一段时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事项和重点工作。
  
  张高丽表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开创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促进地区及世界和平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并要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秉持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造福沿线国家人民,促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
  
  张高丽强调,“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宏大系统工程,要突出重点、远近结合,有力有序有效推进,确保“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开好局、起好步。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积极与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要把握重点方向,陆上依托国际大通道,以重点经贸产业园区为合作平台,共同打造若干国际经济合作走廊;海上依托重点港口城市,共同打造通畅安全高效的运输大通道。要强化规划引领,把长期目标任务和近期工作结合起来,加强对工作的具体指导。要抓好重点项目,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突破口,发挥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性作用和示范效应。要畅通投资贸易,着力推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营造区域内良好营商环境,抓好境外合作园区建设,推动形成区域经济合作共赢发展新格局。要拓宽金融合作,加快构建强有力的投融资渠道支撑,强化“一带一路”建设的资金保障。要促进人文交流,传承和弘扬古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和社会基础。要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法律法规,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建设绿色、和谐、共赢的“一带一路”。要加强沟通磋商,充分发挥多边双边、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平台的作用,扩大利益契合点,谋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张高丽最后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精神,加强组织指导,统筹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地方、部门和市场主体的主动性,充分发挥沿线国家政府和人民的积极性,形成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强大合力。
  
  王沪宁、汪洋、杨晶、杨洁篪以及“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和有关部门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人民日报发表娄勤俭署名文章《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娄勤俭: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2014年08月26日07: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习近平同志关于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明确了我国向西开放的战略重点,对于沿线省区扩大开放、加快发展意义重大。根据中央精神,陕西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分析形势和自身优势基础上,确定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基本定位。相对于古丝绸之路,这个新起点有着更为丰富和深刻的内涵,它是沟通内陆与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枢纽、承接东部乃至全球产业转移的有利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大的物流中心、融汇亚欧丰富多元文化的重要平台。
  
  着力打造通江达海的立体交通枢纽
  
  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在路。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在探索中不断延伸的话,那么,今天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则应在交通上主动作为、先行一步。作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我们将加快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建设,努力把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全面提升亚欧大陆桥陕西段的通行和辐射能力。陕西的高速路网已基本建成,总里程超过4300公里。今后主要是按照加密、扩能、增网的思路完善路网体系,实现到“十二五”末使通车里程超过5000公里的目标。铁路建设将本着“客运强枢纽、货运扩运力”的基本原则,大幅度增加营运里程,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努力把西安建设成为“西来东去”的出海点和“东联西出”的汇聚点。
  
  加快建设“空中丝绸之路”。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已开通国内外航线242条,去年旅客吞吐量2600万人次,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航空货运相对薄弱。据此,我们去年向哈萨克斯坦等国提出共建“空中丝绸之路”的设想,得到了积极回应。我们要乘势而上,坚持建设国家门户枢纽机场和省内支线机场并举、开拓客货运航线与提升服务保障能力并举、发展临空经济与壮大航空产业并举,加强与中亚国家的直联航空通道建设,为“空中丝绸之路”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积极探索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新模式
  
  丝绸之路发端于贸易、兴盛于贸易。目前,陕西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必须按照“贸易畅通”的要求,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拓展内陆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渠道。
  
  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陕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数量居全国前列,在优化投资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发展跨国贸易等方面作用突出。我们将用好国家政策,把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出口加工A区和B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和正在申报的航空产业综合保税区、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保税物流中心整合起来,重点强化西安国际港务区和空港新城的联系与功能。
  
  加快构建公平、统一、高效的监管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负面清单利用外资管理模式,在金融、加工、物流、结算等领域与世界接轨。创造国际化、市场化、便捷化的营商环境,使物流更为便捷畅通。
  
  以大通关为目标推进贸易便利化。抓紧落实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的配套措施,加强与天津、青岛、连云港等港口城市的合作,优化口岸通关作业流程,做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继续完善园区基础设施。重点建设好“中国—中亚经济合作园区”、特色出口商品基地和中亚5国能源交易平台,引导外贸出口、物流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入区发展。
  
  统筹推进结构优化与外向型经济发展
  
  面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培育壮大新的支柱产业,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开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油气当量和原煤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陕西的优势。多年来,能源化工产业支撑了陕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石油和煤炭的支柱产业地位不可替代。我们要从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高度出发,着眼于可持续发展,建设国家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同时,充分发挥科教、人才等优势,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新的支柱产业。发挥重型卡车等品牌、研发和规模优势,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和唯一的专用车示范基地。在航空产业聚集全国30%研发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航空配套产业。履行好文化资源大省的历史责任,加强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等产业的融合,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效益。抓住西安被确定为全国物流节点城市和宝鸡、榆林、咸阳被列为全国物流园区布局城市的机遇,建立制造业物流、大宗商品物流、农产品物流和保税物流四大物流体系。
  
  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经济外向度较低是陕西发展的一块短板。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矿产、能源、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无论在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方面还是改造传统产业方面,陕西与这些国家都有广阔合作前景。目前,有10多个项目正在洽谈中。我们将按照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推动经济合作。在能源方面,共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合作建设高端油气化工项目。在先进制造业方面,支持骨干企业与哈萨克斯坦等国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在智能制造、航空、汽车等领域开展合作。在现代农业方面,依托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面向中亚的旱作农业国际合作中心,共同实施节水农业、良种繁育和生物工程等项目。在金融方面,加快建设金融商务区,着手建立与中亚合作的内陆离岸金融市场与合作发展基金。
  
  不断深化同沿线国家的文化教育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古丝绸之路沿线的印度、波斯、希腊、罗马文明和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又特色各异,在2000多年的交流互动中彼此汲取营养,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古丝绸之路的起点,陕西与中亚各国文化交往历史悠久。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教育交流,进一步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信任。
  
  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凝聚力。与沿线国家和兄弟省区共同开展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精心组织实施汉长安城、唐长安城等大遗址保护工程,建设好欧亚文化博物馆群、丝绸之路博览园、丝绸之路风情街、西安中央文化商务区等共建项目。
  
  深入发掘丝路文化内涵,全面开展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充分借助文物、文化资源优势,将历史性与现实性融为一体,大力推进经济带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合作。唐长安城的西市是当时国际经济交流的重要场所,西安市在其原址附近建设的大唐西市已成为集文物保护、文化展示、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对宣传丝路文化、壮大商旅产业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将推广这一模式,高标准建设“汉风古韵”主题旅游区等历史文化精品景区,开辟一批跨国丝路旅游线路,努力打造各国广泛认同的旅游品牌。
  
  广泛开展教育合作,打牢民心相通的长久基础。目前,陕西有中亚留学生1200名,占全国的7.5%。下一步,我们将认真总结近几年培养哈萨克斯坦东干族青年的经验,建设好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和上合组织大学西安校区,组建与中亚各国大学的合作联盟,支持西北大学与撒马尔罕大学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设立面向外国留学生的奖学金,把以青少年为重点的教育合作不断引向深入。
  
  有效提升经济社会承载能力
  
  人口超百万的古长安国际大都会,成就了绵延7000多公里、名扬古今的丝绸之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仍然离不开城镇的支撑,必须按照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科学布局、绿色发展、文化传承的要求,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建设城镇群,辐射新丝路。陕西目前城镇布局不尽合理,大中城市数量不足,小城镇功能不够健全。改变这一状况,应把城镇群作为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基本规划目标是,以大西安为核心,宝鸡、榆林、汉中、渭南为增长极,陇海铁路和连霍高速沿线为横轴,包茂高速沿线为纵轴,陕北长城沿线和陕南十天高速沿线为两带,京昆、福银、沪陕高速沿线为走廊,形成“一核四极、两轴两带、三条走廊”的城镇空间架构。通过发展布局合理、以大带小、功能互补的城镇群,引领大西北、辐射新丝路。
  
  创新城镇发展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西咸新区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国家充分肯定,国务院明确要求我们在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把新区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支点”和“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范例”。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合理控制城镇开发边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统筹规划关中城市水系,保护城镇生态环境和文化特色。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把移民搬迁与扶贫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发展新型农村社区有机结合起来,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相匹配的城镇服务体系。
  
  精心搭建务实互利的合作平台
  
  全面加强务实合作,需要搭建互惠互利的合作平台。我们将抓住一切机遇,积极筹备国际会议等活动,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合作共赢创造更多机会。
  
  依托永久会址搭建政府对话平台。2005年,上海合作组织在西安举办首届欧亚经济论坛,并决定将西安作为永久性会址。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努力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市长圆桌会议规模,推动亚欧各国在陕设立领事机构,加强与经济带国家政府间的联系与合作。
  
  借助品牌展会搭建经贸合作平台。重点办好已有18年历史的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和20年历史的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不断创新举办机制、丰富展会内容、提高服务水准,使这两大展会成为高端化、国际化的经贸合作平台。
  
  围绕文化合作搭建多元交流平台。目前,经国家批准的2014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和第一届西安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正在抓紧筹备。我们将组织一批演艺、画展、摄影、文学采风等活动,做好各方面服务,努力把它们办好。
  
  (作者为陕西省省长)
  
  《 人民日报 》( 2014年08月26日 07 版)
    文章评论
    内容:
     
    加拿大陕西总商会 郵箱:canada@188.com 西安代表處 電話:029-86698666 地址:陜西省西安市解放路77號裕朗國際1052室